那
拉
提
草
原
风
情
图
瓦
部
落
家
庭
牧
场
3、草原营盘区
10000亩草原营盘区采用划区轮牧的形式。划区轮牧是在测定草地产草量、确定载畜量、放牧家畜头数、轮牧周期、每分区放牧时间和轮牧频率的基础上进行的。轮牧周期的时间是放牧后牧草再生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时间,一般为25~40天,草甸为25~30天,草原为30~35天,荒漠草原为40~50天。根据牧草的再生和寄生性蠕虫的感染情况确定分区内的放牧天数。为保证牧草的充分再生,每一分区内放牧不能采集到再生草,同时躲开粪便中排出的寄生性蠕虫的感染,一般分区内的放牧天数不超过6天。轮牧频率每分区可放牧的次数为轮牧频率,轮牧频率因草地类型而异,草原地区为2~3,草甸地区为3~4。轮牧频率小的地区通过增加补充分区的数目进行划区轮牧。
规划思路:
此建设项目主要体现那拉提草原的特色,那拉提突厥语意为“白阳坡”,蒙古语是有太阳的意思,区域的西北方向有曹喇嘛子后山,总面积为39424亩。主要特色呈现中山地草原景观。本区域总体布局是核心放射式,核心是以厄鲁特蒙古部落的特色草原文化博物馆为中心,其他家庭牧场呈放射式散点分布。布局在五一八分场西北的将近4万亩草场上。其中在项目区的东面设置20000亩草场营盘区,属于共有牧场,共有牧场可以按照租赁的方式进行运营管理。设置一处养殖场,位于草原文化博物馆的东北方向。
规划风格:那拉提草原风情图瓦部落
2、家庭牧场
共计300户,家庭牧场每户0.5亩,共计150亩,集中散射式分布300户,由于本区域地形上面的特点,家庭牧场的建筑形式以山体为依托,仿窑洞内置式的减法绿色建筑为主,命名为霍比特建筑,最大限度的保护草地面积,简单但具有草原民族风情的外观,现代化的内部设施。统一进行管理运营。(每户庭院面积以原生态牧场方式10—20亩形成独立单元),建筑形式以内置式为主,建筑风格以那拉提草原风格为主体,外立面材料以石头、预制混凝土及新型材料等材质,统一进行管理运营。
4、养殖场
新建养殖场建设用地共计50亩。位于草原部落的东面,距草原部落2.5公里左右,平面为长方形。生活区、管理区、饲养区严格分开,用防护林带隔离。生活区设置在场区的最上风向,占地20亩;管理区须设有饲(草)料房、青贮窖、饲料加工房等功能用房,占地10亩;生产区合理布局,以草定畜,牛、羊、骆驼,分开饲养。隔离林带宽15米,乔灌混交,紧密式,共占地5亩,每个区域棚圈占地15亩;粪污水处理设在生产区下风向地势低处,与其他严格分开,占地5亩,各区之间设置有效防疫隔离带。
1、“元上都博物馆分馆——那拉提草原部落文化图瓦博物馆”
位于区域西北方向位置,接近曹喇嘛子后山,占地面积为60亩,中心的主体建筑形式为米黄色穹顶蒙古包,周围的配套设施有中心广场、停车场、主体雕塑小品,场地绿化等。建筑形式以贴近自然为主格调,蒙古包直径为10米,室内面积80平方米,庭院面积为50平方米。外立面色彩为米黄色。